朱奕达
红木会客厅
木作中三款榫卯的特点介绍
朱奕达专业号 | 2025-2-17

传统木作因榫卯技术,不但家具坚固,而且不使用一颗螺钉。下面介绍三款榫卯的特点。


  夹头榫
  夹头榫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,实际是连结桌案的腿子、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。把高桌的腿足造成有显著的侧脚来加强它的稳定性。制作时在案腿上端开口,嵌夹两段横木,将横木的两端或一端造成开口式样,继而将两段横木改成通长的一根,这样就成了夹头榫的牙条了,最后有在牙条之下加上了牙头。其优点在于加大了案腿上端与案面的接触面,增强了刚性结点,使案面和案腿的角度不易变动,同时又能把案面的承重均匀地分布传逸至四条腿足上。一些善于应变的木工会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单独连接牙头。有些是云形牙头用载榫嵌入牙条来固定;也有合掌榫结构;还有银锭形榫结构。银锭形榫结构是指用一银锭形榫锁住整个插兼榫的牙头,牙头的背面有一道浅槽固定住桌脚。夹头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,也是明及清前期家具最常见的两种形式。


  插肩榫
  插肩榫的外形和夹头榫不同,大在结构上差别不大。其腿足顶端出榫,和面子结合,上截也开口,以备嵌夹牙条,腿足上截外皮削出斜肩,牙条与腿足相交处,剔出槽口,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,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,形成齐平的表面。这种造法由于腿足开口嵌夹牙条,而牙条又剔槽嵌夹腿足,使牙条和腿足扣和很紧,而且案面压下来的分量越大,牙条和腿足扣合的越紧,使他们早前后、左右的方向上都错动,形成稳固合理的结构。插肩榫是案形结构的主要造法之一。

锲钉榫

锲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。圈椅的扶手,部分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用此法做成。
锲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和掌式的交搭,但两片榫头之端又各出小舌,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,管住它们不能向上下移动。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凿成长方孔,将一枚断面为长方形的头粗而尾细的榫钉贯穿过去,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,于是两根弧形弯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。

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
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-file技术构建